3月26日,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马院”)与剑门关高级中学联合召开“大思政育人体系建设指导座谈会”。四川师范大学马院副院长范锡文、何理、付恒,系主任黄雪垠,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饶静安等专家教授团队出席指导。剑门关高中党委书记李文峰、校长李华侨、相关校级领导及德育线教师代表共同参会,共商大思政育人体系构建新路径。

座谈会上,剑门关高中校长李华侨详细介绍了学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建设现状及未来规划。他表示,学校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初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大思政框架,但在理论架构系统性、课程内容创新性、校本读本开发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化,希望四川师范大学马院专家团队提供专业指导与帮助。

四川师范大学马院副院长何理率先对剑门关高中提出的“厚德博学,彰显个人”核心基础理论进行优化。他指出,该理论需进一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时代思政教育要求,强化“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的辩证统一。

随后,副院长范锡文提出构建“1+1+N”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具体方案,即1个核心,1个主导,配套开发N项融合课程与实践项目,形成“理论引领、实践驱动、多元协同”的育人格局。

马院系主任黄雪垠结合剑门关高中校训“求知善读 贵耳重目”,对其内涵进行了深度解读。她建议,校训精神应贯穿大思政课程设计,通过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创新情境教学等方式将“知行合一”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付恒副院长进一步指出当前课程体系存在的“碎片化、核心模式不突出、系统整合不足”等问题,强调需以“大思政观”统筹学科交叉与资源整合。

马院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饶静安从党建与思政融合角度分享经验。她以高校党建创新案例为切入点,提出剑门关高中可结合地域红色资源与学校特色,打造“党建+思政”品牌项目,通过“特色活动引领、典型经验推广”形成可复制的育人模式,为思政体系建设注入活力。
座谈会最后,剑门关高中党委书记李文峰总结发言。他对四川师范大学马院专家的精准指导表示感谢,并强调学校将以此次座谈为契机,聚焦理论深化、课程创新、党建融合三大方向,加快完善大思政育人体系,着力培养“德才兼备、担当有为”的新时代青年。

此次帮扶座谈是高校与基础教育协同推进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实践,既为剑门关高中大思政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也为深化校地合作、共育时代新人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双方将持续加强联动,推动大思政育人成果落地见效,助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编辑:马克思主义学院 审核:马克思主义学院 终审:马克思主义学院